首页 > 普洱江湖 > 攸樂普洱茶

攸樂山(基諾山)的曆史

2016-03-12 字体大小【 投稿

 攸樂山是基諾族的聚居地,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攸樂山基諾族

一千多年前,攸樂人便開始在補遠江(小黑江)兩岸種茶。攸樂茶山明朝初年至少已有茶園四千畝以上,至今在龍帕村,巴來村留下的兩千多畝古茶樹其樹圍大多超過100釐米。明朝末年已有漢商進人攸樂山販茶。攸樂茶山離瀾滄江很近,瀾滄江對岸是車裏宣慰司,沿江而下便是東南亞各國。清政府為了鞏固邊疆,為了掌控車裏地區,同時也為了茶葉,曾計畫將攸樂山的茨通建成滇南重鎮。雍正七年(1729)普洱府成立時,清政府在茨通築起攸樂城,設同知一員,右營遊擊武官一名,駐兵五百,設鹽課司,同時還規定,江外(瀾滄江以西)的車裏宣慰司要歲納銀糧於攸樂同知,清政府賦予攸樂同知行使的權力很大。

攸樂同知設立時,攸樂同知管轄的地域相當寬廣,據清《雲南通志》記載,攸樂同知管轄的地域"東至南掌國(老撾)界七百五十五裏,西至孟連界六百里,南至車裏(景洪)界九十五裏,北至思攸樂山(基諾山)

攸樂山(基諾山)

攸樂山(基諾山)

茅界四百四十二裏",已接近於今天一個地州級別。

然而,攸樂同知的設立受到了傣族上層人士的抵制和反抗,攸樂山一帶連年發生起義,加之瘴癘流行,使官兵、大員們無法駐紮下去,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才不得不將攸樂同知移至思茅。

攸樂同知的撤銷使清政府改變了對西雙版納改土歸流的部分計畫,也使六大茶山在清代始終未能成為一個單獨的縣級行政建制。攸樂同知撤銷後,攸樂山的貢茶由倚邦土千總監管。

清代二百多年間,攸樂山沒有茶莊,攸樂人不做七子餅茶,但攸樂人會做竹筒茶和茶膏。攸樂人做的茶膏顏色烏潤,內服可治霍占1、嗝食、傷風、咳嗽,外用可消腫化膿。

清代攸樂山有茶園萬畝以上,攸樂山⒛多個寨子都產茶,攸樂山的茶一部分被思茅、普洱的商人買去,一部分被倚邦易武的茶商買去做七子餅。攸樂山的茶至遲在道光年間已銷到印度和歐洲,英國人克拉克在1886所寫《貴州省和雲南省》一書中已寫到,東印度公司在大吉嶺和加爾各答均有中國茶葉代辦處管理倚邦和攸樂產的茶。

攸樂山社會發展緩慢,攸樂山基諾山寨

進人民國仍刀耕火種,山地裏種點包穀之類的農作物,農耕技術不發達,狩獵和賣茶還是主要的經濟來源,總體生活水準較低。因抗日戰爭爆發,六大茶山茶業衰退,以茶為主要經濟收入的攸樂人生活更加窮困。1941年兵役和苛稅已經讓貧困的攸樂人難以承受,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日趨激化,已到了一觸即發的時候,而正在此時,茶商楊安元在攸樂山收茶時又因不尊重攸樂人的習俗,引起攸樂人的憤怒,雙方發生衝突後事態擴大,194112月,飲樂人聯絡瑤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舉行抗暴起義,戰事一直打到小黑江對面的曼林、牛滾塘、秧林、江西灣、倚邦等地。國民黨動用軍隊也無法控制局面,後來還是雲南省府主席龍雲出面安撫,才將攸樂人起義之事平息下來。兩年的戰亂,使攸樂山經濟、社會受到嚴重挫傷,人口減少、茶園大量撂荒,後又因連年燒山開地種糧,茶園損毀很多,但到⒛世紀70年代,保存下來的成片古茶園仍有三千畝左右。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

相關閱讀

2016-03-22

热门标签

©2023 知樂茶業(香港)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香港九龍太子基隆街33號 電話:+852-2374 6188
WhatsApp:+852-92356000
深圳羅湖建設路1046號4樓025A
電話:136128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