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洱江湖 > 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的歷史 - 普洱茶歷史介紹,普洱茶來歷說明

2016-02-11 字体大小【 投稿

普洱茶的歷史悠久,幾乎和茶的歷史是一致的,所以談到普洱茶的歷史就必須先談茶的歷史。古代種植茶樹的先民濮人,現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史稱“茶興於唐,盛於宋”。主產於西雙版納的普洱茶在唐代(西元618907)就已銷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記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

宋代(西元 9601279)除進行川滇藏茶馬交易外。大理國還派使臣到廣西以普洱茶與宋朝靜江軍作茶馬交易。咧林性徒弦粠У普洱茶,是上乘的“緊團茶”,又稱“圓茶”。宋朝名士王禹系品嘗了芬芳濃郁的曹洱茶後,寫了一首讚美詩:“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愛惜不嘗唯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詩中所指“圓如皓月”,就是普洱緊團茶。元代(西元12061368)普洱茶已成為市場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雲南志略諸夷風俗)<金齒)(白夷>(指傣族) 條說:“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相互貿易”。民間在普洱進行茶葉交易的年代甚為久遠。(滇雲歷年志>載:“六大茶山產茶 ……各販於普洱。……由來久矣”。

 

普洱茶這一名詞是由民間茶葉交易而形成,正式載入史書則是在明代(西元13681644),明人謝肇制在<滇略)中說:“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新纂雲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 在華茶中所占的特殊置,遠非安徽、閩浙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時期,因為作為貢茶,很受朝廷讚賞,便極大地促進了普洱茶的發展。此時,以“六大茶山 “為主的西雙版納茶區,年產乾茶8萬擔,達歷史最高水準。

 

據史料記載,清順治十八年 (西元1661),僅銷往西藏的普洱茶就達3萬擔之多。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4 )普洱茶的生產仍然興旺,僅慢撒茶山 (易武)就年產5幹餘擔。在西雙版納廣袤的沃土上幾乎家家種茶、制茶、賣茶。茶山馬道馱鈞終年回蕩,商旅塞途。生意十分興隆。清雍正七年(西元1729)。清政府派往雲南的總督鄂爾泰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推 行改土歸流政策(設官府,置流官。駐軍隊以 加強行政統治),在普洱設置“普洱府治”。在攸樂山(現為景洪市基諾族鄉,六大茶山之首),設置“攸樂同知”,駐軍5百,防守茶 山.徵收茶捐。在猛海、猛遮、易武倚邦 茶山,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專管糧食、茶葉交易。乾隆元年(西元1736)撤銷攸樂同知,設置思茅同知,並在思茅設官茶局,在“六大茶山”分設“官茶子局”,負責管理茶葉 稅收和收購。在普洱府道設茶廠。茶局統一管理茶葉的加工製作和貿易,一改歷代民間販賣交易為官府管理貿易,普洱便成為茶葉精製、進貢、貿易的中心和集散地。於是,普洱茶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正如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所雲:“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日攸樂、二日革登、三日倚 邦、四日莽枝、五日蠻磚、六日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哽陡魈帲芍^大錢矣”。

 

《雲南通志>、《普洱府志> 和《大清一統志》都有“蠻民雜居,以茶為市,仰食茶山”的記載。從道光年間到光緒初年 (西元18211875)普洱茶的產銷盛極一時,商賈雲集普洱,市場繁榮,國內每年都有 千余名藏族商人到此買茶。印度、緬甸、錫 蘭、暹羅、柬埔寨、安南等東南亞、南亞的商人也前來普洱做茶葉生意。每年有5萬多匹騾馬牛幫商隊奔走在千山萬水之間,馬鈴牛梆之聲,終年不絕於耳。 清朝後期,由於苛捐雜稅太重,普洱茶開始出現衰落。據清(普洱府志>記載,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規定茶捐每百斤茶為“一引”,每引收稅32分,這一年頒發“茶 引”3千,收稅銀960兩。此後每年都有增加,最多曾達1萬引,收稅銀3200兩。由於茶捐越來越重,茶農受損,茶商無利,以至“普洱產茶,頗為民害”((續雲南通志稿) 54)。到清朝末年,茶稅更重。官府設置茶官,控制茶葉貿易,收取茶稅。隨後又開“洋關”,增收“落地厘金”,每l兩銀價值的茶葉加收2分茶稅。茶農不堪重賦,便棄茶另炙鼧I,馬幫也改走它途。六大茶山敷遭火患,茶樹焚毀,疾病流行,植茶之農,死亡甚夥,致茶產銳減過半,六大茶山逐漸蕭條,西雙版納的茶葉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產量由年產8萬擔減至5萬擔。

 

進入20世紀,普洱茶的生產仍然呈下降趨勢。在設置“思普沿邊行政總局”期間 (西元19131928),由於政局較穩定.對 茶葉生產銷售採取“民營、宮茶合辦”的經營方式.茶農和茶商有利可圖,茶葉年產量不再下降,保持5萬擔的水準。西元1929年至 1938年,雲南省地方政府將西雙版納改為縣治,茶葉生產是“官辦民營”,茶商設莊制茶。民間咪N,政府收稅。西元1930年,每公斤茶葉收稅滇幣3元。西元1936年增至5元, 西元1938年更高達8元。加上西元1936年後印度茶,錫蘭茶進入國際市場,與普洱茶競爭,普洱茶向東南亞的出口受到影響,年產量降至3萬多擔。抗日戰爭期間,茶葉外銷路線被切斷,社會動盪,茶農四遷,茶莊倒閉,西雙版納的茶葉生產由國民黨經濟部所屬的中國茶葉公司和雲南地方陸系(陸崇仁)財團所屬佛海茶廠壟斷,年產茶降到32幹多擔。抗戰結束,中茶公司回遷南京,遂由陸系財團獨家壟斷,後又合併改稱“人企公司”。解放前夕,公司將資產博移,生產急劇下降,茶葉年產量僅達5幹餘擔,跌至最低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普洱茶重現生機。人民政府採取多項措施,大力發展普洱茶的生產,相繼在各縣成立茶葉公司,在各茶區設立茶葉收購站,提高茶葉收購價格;建立茶葉科研機構,用科學理論指導茶農生產管理;積極改造老茶園,創建新茶區,茶葉產量逐年提高。到西元1952年西雙版納州共發展新茶園32000畝,改變了古老茶區的佈局。建立國營茶廠。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茶葉的內在品賞。為進一步發展普洱茶的生產打下 了堅實的基礎。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

相關閱讀

热门标签

©2023 知樂茶業(香港)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香港九龍太子基隆街33號 電話:+852-2374 6188
WhatsApp:+852-92356000
深圳羅湖建設路1046號4樓025A
電話:136128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