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聞動態 > 普洱茶產地

易武彎弓古茶園探秘

2016-03-09 字体大小【 投稿

 易武彎弓茶園探秘

普洱茶,一種穿越古今遠播萬里的東方神奇樹葉,歷經千年歲月,它浸泡出的苦澀甘甜深深融入了每個華人血液,它究竟來自哪裡?它的過去,它的今天,它的未來在哪裡?或許我無法完成這個宏大的命題,但我有幸跟隨一路隊伍考察了一段普洱茶山,現記錄之,以供一窺。

  2月版納州茶辦、版納報等多家單位聯合組織了一次古六大茶山考察,所謂股古六大茶山是指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漫撒這六個相鄰的地方,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攸樂茶山在版納景洪市基諾鄉,革登倚邦莽枝蠻磚在版納猛臘縣象明鄉,漫撒茶山主要分佈在猛臘縣的易武鄉,現在所說的易武茶山其實就是古六大茶山中的漫撒山。在地理分佈上,易武處在古六大茶山的最東南,《雲南經濟滇茶概述》一書中記載:“鎮越縣即六大茶山易武茶山、曼撒茶山,茶質優良,遠較佛海(今猛海)為勝,年產茶約200噸。”清朝乾隆(1736)前已有漢族在易武制團茶,乾隆年間(17361795),雲南石屏一帶的漢族人紛紛遷居易武大種茶樹,同治年間(18621874)茶葉產量大增,到光緒年間(1877)易武茶達250多噸。易武成了利潤城,1930年鎮越縣政府從猛臘移至易武街,直至解放。易武盛產茶葉,所產茶葉在六大茶山中位居榜首。猶其在清道光至光緒年間,易武曾商賈雲集,馬幫塞途,繁華一時。如今,仍可見茶馬古道、茶案碑碑文、關帝廟等碑碣、遺址。

  23日考察隊一行向易武茶山腹地密林深處的彎弓古茶園進發,灣弓古茶園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茶園,人口眾多,曾建有灣弓大廟,目前已經淹沒在茫茫森林中。考察隊早上出發經過一個小時車程到易武鄉曼臘村委會瑤族丁家寨,下車稍事休息來到村長家見一尊石獅子,據說是從灣弓大廟遺址抬回來的。

  瑤族丁家寨村民的房子,遠處光禿禿的山已經被定植上了橡膠樹,丁家寨村民基本上都是瑤族,祖輩都刀耕火種,生產生活一直很落後,近年生產生活得到了很大發展,特別茶葉價格高漲,茶葉收益基本成了瑤族同胞主要的經濟來源。

  居當地人說,彎弓大廟一代從前是主要是回族人居住的,彎弓大廟分為回族廟和漢族廟,後來漢族和回族發生爭端,漢族將回族趕走了,這裡就主要由漢族人控制,在後來發生了瘟疫,人都死絕了,這裡就慢慢的荒廢了,而瑤族來到這裡管理大廟周邊的茶園只是上一兩代人的事。

 

  在前一天的考察中,考察隊在彎弓茶園附近的颳風寨茶園考察時,發現了一塊墓碑,墓碑中寫道:

  大清嘉慶庚辰年季春月朔九日

  皇清待贈六十七歲上上壽後彥顯考馬公之墓

  男秉禮統孫 馬耀雲 馬占雲 馬騰雲 馬登雲 馬彩雲 馬如雲 立石

  大清嘉慶庚辰年為西元1820年,季春月朔九日為當年農曆的三月九日,死者為從姓氏上看應該為回族,而且現在百度立碑兒孫的名字還可以找到許多同名同姓的,最遠有寧夏同名的,其中馬登雲在1910年有個同名者生於昆明還是個革命先驅。石屏一代的漢人奔茶山發生在清乾隆年間,大約在西元17361795間,應該說回族早于石屏人來到茶山,回族在雲南的傳播大約應是在元朝時期,隨蒙古駐軍隊帶來,而後在雲南發展,在19世紀後半葉茶馬古道上的馬幫貿易依然是回族商隊佔有壓倒性優勢,在1856年到1873年間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雲南回族還領導了反清起義後失敗,而回族在茶山遭到漢族驅逐應是20世紀初的事情。為何彎弓茶園會淹沒在森林中呢,主要是瘟疫流行,據載1918年到1948年思茅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普洱)發生重大瘟疫,瘧疾肆虐,致使“驛路發草,馬幫絕跡”,思茅原有4萬人口到1948年全城只剩下千餘人。思茅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樞紐,因為瘟疫的發生,通過茶馬古道的傳播,必然影響到各茶山,直接導致了馬幫貿易衰敗,茶山凋敝,從而輝煌一時的曼撒茶山灣弓茶園也就淹沒在了漫漫的森林中。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

相關閱讀

热门标签

©2023 知樂茶業(香港)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香港九龍太子基隆街33號 電話:+852-2374 6188
WhatsApp:+852-92356000
深圳羅湖建設路1046號4樓025A
電話:136128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