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產於何地?
普洱茶產於何地?
社會上說法較為混亂。但是大家都一致認為,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府是普洱茶集散地。根據經濟規律推演,普洱茶的原產地也必是普洱府無疑。因為按照自然經濟時期市場形成的規律,某種物品形成規模的集散,首先是這個地方要具有一定的物品產量,其產量在滿足自身消費後,還有大部分變為商品可進行交換,然後商賈紛紛慕名雲集,買進賣出,形成貿易,由於市場需求的拉動,才逐步向周邊地區輻射擴散。據史料記載,清朝雍正年間朝廷在普洱府建立了流官體制,加強對所屬三廳一縣一司的管理,其核心是促進茶葉種植的科研和發展,形成大宗商品,為朝廷增加稅收並承擔向朝廷進貢的責任,因此,普洱府的設立對普洱地區的茶葉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隨著時間推移,圍繞茶產業逐步形成了以普洱府為中心的大規模的加工和貿易,普洱成了茶馬古道的源頭。
普洱府產茶的歷史也是有據可考的。據《茶王賦》記載:甯洱縣貢茶首推西門山茶,西門山亦稱普洱山、天壁山。史料雲:“普洱山在雲南寧洱縣境,山產茶性溫味香,異於他產,名普洱茶”,道府官員用以入貢,稱為“眾茶之冠”,惜乎50年代大戰鋼鐵時成了小高爐裡的燃料,一棵也未能逃脫厄摺4送猓痪拥诙氖前迳讲瑁颂幵菨M山茶林,清雍正十年(1732年),板山茶農不堪官府壓榨,揭竿反抗,秋天,清軍血洗板山,板山茶農被迫紛紛南遷。咸豐六年(1856年),哈尼族農民領袖田以政率眾反清,板山茶農擊鼓回應,鏖戰16年後,被清軍鎮壓,板山茶農被殺得雞犬不留,茶樹也被砍光。寧洱縣經歷了兩次戰亂兵禍,以後恢復元氣,便以茶葉加工和集散為主,因為加工和貿易能獲得更高的利潤,普洱茶的原料生產便向周圍其他地方轉移,可見普洱茶不產於普洱之說是不能成立的,要達到“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的生產規模,就是集中了當時普洱府所轄寧洱縣、思茅廳、威遠廳、他郎廳、車裡宣慰司一縣三廳一司的生產能力才可能做到的。史上有名的千家寨、幫崴、景邁、板山、無量山、佛殿山、營盤山、牛洛河八大茶區,就分佈在思茅的東西南北四方。
普洱府所屬地區。普洱府所屬地區是北回歸線附近稀有的綠洲,屬熱帶北緣及南亞熱帶地區,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在18℃-20℃之間,年均降水量在1500mm左右,平均濕度80%以上,氣候溫熱濕潤,區域內有哀牢山、無量山等高大山系及瀾滄江、李仙江等江河水系,森林覆蓋率高達70%,山上雲霧繚繞,生長著大量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和生態環境是茶樹生長的最適宜地區。作為世界茶葉發源地中心地帶的思茅市(普洱府),至今仍保留著茶葉生長和發展的活化石鏈,該地區特有的大葉種茶具有了世界任何一個地區無可比擬的獨特品質。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