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外六大茶山-南嶠山
江外六大茶山-南嶠山
南嶠茶山如今又被稱為猛遮古茶山。猛遮是猛海縣境內最大的平壩。1927年這裡設縣,當時稱五福縣,三年後改名為南嶠縣,這也是南嶠古茶山得名的緣故原由。1958年11月,南嶠(已經改名猛遮)縣與猛海縣歸併,改設為猛遮區。山上地區植木多屬喬木中葉種,喬木茶樹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湯色深桔黃,香氣一般,茶葉等級低
猛遮鎮地處猛海縣中部偏西,地跨東經98°28′—100°10′,北緯21°62′—21°91′之間,距縣城22公里,東鄰猛海鎮,東南連猛混鎮,南與打洛鎮交界,西南和西面與巴達、西定鄉接壤,北依猛滿鎮,是雲南省較大的壩子之一。最高海撥2147米,最低海撥1172米,鎮政府駐地海撥1255米,海拔相對高差975米。年均氣溫為18.4℃,年均最高氣溫26.1℃,年平均最低氣溫13.3℃,極端最高氣溫36℃,極端最低氣溫-5.8℃,年平均降雨量1201.9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761.6毫米,霧日約100天,相對濕度80%,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森林覆蓋率為43.9%。壩子四周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17座,素有“滇南糧倉”、“版納糧庫”、“漁米之鄉”之稱。
猛遮土地資源豐富,主要有赤紅壤和紅壤,此外尚有紫色土壤分佈,共分3個土類2個亞類。赤紅壤垂直分佈較明顯,分佈在海拔1200~1500米之間,占總面積的58%(黃色赤紅壤分佈在海拔1250~1400米之間,占總面積的17%),壩區多為膠泥土壤;紅壤分佈在1500米以上的山地,占總面積的27%;紫色土壤主要分佈在海拔1300~1700米之間,占總面積的8%。適宜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玉米、蔬菜、豆類、薯類、油料等農作物。全鎮有林地16.6萬畝,森林覆蓋率43.9%。
南嶠茶山如今又被稱為猛遮古茶山。猛遮是猛海縣境內最大的平壩。1927年這裡設縣,當時稱五福縣,三年後改名為南嶠縣,這也是南嶠古茶山得名的緣故原由。1958年11月,南嶠(已經改名猛遮)縣與猛海縣歸併,改設為猛遮區。山上地區植木多屬喬木中葉種,喬木茶樹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湯色深桔黃,香氣一般,茶葉等級低
猛遮鎮地處猛海縣中部偏西,地跨東經98°28′—100°10′,北緯21°62′—21°91′之間,距縣城22公里,東鄰猛海鎮,東南連猛混鎮,南與打洛鎮交界,西南和西面與巴達、西定鄉接壤,北依猛滿鎮,是雲南省較大的壩子之一。最高海撥2147米,最低海撥1172米,鎮政府駐地海撥1255米,海拔相對高差975米。年均氣溫為18.4℃,年均最高氣溫26.1℃,年平均最低氣溫13.3℃,極端最高氣溫36℃,極端最低氣溫-5.8℃,年平均降雨量1201.9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761.6毫米,霧日約100天,相對濕度80%,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森林覆蓋率為43.9%。壩子四周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17座,素有“滇南糧倉”、“版納糧庫”、“漁米之鄉”之稱。
猛遮土地資源豐富,主要有赤紅壤和紅壤,此外尚有紫色土壤分佈,共分3個土類2個亞類。赤紅壤垂直分佈較明顯,分佈在海拔1200~1500米之間,占總面積的58%(黃色赤紅壤分佈在海拔1250~1400米之間,占總面積的17%),壩區多為膠泥土壤;紅壤分佈在1500米以上的山地,占總面積的27%;紫色土壤主要分佈在海拔1300~1700米之間,占總面積的8%。適宜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玉米、蔬菜、豆類、薯類、油料等農作物。全鎮有林地16.6萬畝,森林覆蓋率43.9%。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