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動態 > 普洱茶文化

貢茶之地:易武古鎮,見證曆史遺存

2018-01-18 字體大小【 投稿

 作爲中國茶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普洱茶古茶山文化,經曆了數百年滄桑,它融入在熱帶群山叢林中,散落殘存于民間。雖然它經曆了自然的侵蝕和遭受人爲的破壞而殘缺不全,但仍依稀尚存,而被世人所關注。

貢茶之地:<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古鎮,見證曆史遺存

公家大園

“公家大園”顧名思意即是衆人娛樂、遊玩的地方。坐落在易武古鎮街道與山脈交會之處。這裏有幾十棵大葉榕、柳葉榕,千百年來這些榕樹不斷長大成蔭,這裏便成了人們休息、娛樂的好地方,也是馱運普洱茶馬幫的起始驿站,同時還是各方信息交流的重要場所。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茶商和地方紳士出資、民衆出力,修通由易武倚邦至思茅的青石塊鑲的茶馬古道,路面寬3~4尺,全長470華裏,縣境内110華裏。從此,元寶茶内銷思茅、普洱、元江、石屏、昆明等地,一部分銷往西藏。随着普洱茶的不斷發展變化,清朝末年,易武逐漸取代倚邦成爲古六大茶山之首,“公家大園”也成爲了“茶馬古道”的起點。

關帝廟(石屏會館)

易武街遠看被青山團團圍住,形似一匹駿馬從青龍山奔下向東方疾馳,關帝廟處是馬頭。在同治末期各茶莊、社會人士集資建蓋關帝大廟,占地五畝多。從石屏來的建蓋大廟的工匠師傅精雕細刻,雄偉壯觀,金碧輝煌。大廟門前有石雕左獅右象,門兩邊有木雕對聯,大門進去左右塑有馬神爺和駿馬;中殿供奉有文天祥、嶽飛,大殿門頭匾額是“大齋聖人”、“赤日忠天”,兩邊對聯是:“大義直同天地老,榮名豈在帝王封”,殿内塑有關帝、關平、周倉,殿内左邊移入了立于道光十八年(1839)刻的“斷案碑”,右塑有竈君老爺。

貢茶之地:<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古鎮,見證曆史遺存

大殿左耳房是孔明殿,塑有孔明及兩個童子,一人肩挑書箱,一人手持鵝毛扇。因茶葉是孔明動員發展的,所以茶農、茶商把他奉爲茶祖,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孔明生日,茶農自覺去參拜。大殿左廂房塑有醫聖、财神、雷公。孔明殿下邊是觀音殿。廟内還種有梅花、桂花、紫薇、柏枝、花竹等,環境優美雅潔。

貢茶之地:<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古鎮,見證曆史遺存

易武關帝大廟不僅是人們祝拜神靈,寄托美好希望的場地,而且是群衆集會聚社、休閑玩樂的好地方,是商海人士互通商海情報,交流經驗的場所。兩百多年來,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交流活動等各方面都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可惜的是,1949年國民黨26軍93師278團潰退時放火燒了大廟門,1950年在反封建破迷信中把全部塑像搗毀,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又把木刻對聯、大匾搗毀。1959年劃給易武中心小學使用後,老房子不斷遭到拆毀破壞,1991年把大殿拆了,把斷案碑也搬斷了,2001年小學還在拆大廟舊房子。文物在古迹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到破壞。現在的關帝大廟經過鄉政府搶救整修,在原基礎上修舊如舊成爲全國惟一一個鄉村級的茶文化博物館,于2006年10月30日正式對外開館。

斷案碑

易武鄉原石屏會館關帝廟右側,豎立着一塊高約1.3米、寬0.7米的石碑、世人稱之:“斷案碑”。這塊碑立于清代道光十八年(1839)冬月初十。

碑文如下:

貢茶之地:<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古鎮,見證曆史遺存

謹将署普洱府正堂黃主詳上移下文卷定章綠刊于左

查此案前經敝署府審看得石屏州民人張成兆、呂文彩等先後上控易武土弁伍榮、曾字識、王從五、陳繼紹等,年來詭計百出,夥黨暴虐,額外科派各情一案,緣張應兆、呂文彩等,均系籍石屏州,于乾隆五十四年前,宣憲招到文彩等父叔輩,栽培茶園,代易武賠納。

貢典,給有招牌已今多年,無異前茶價稍增。

科派龍輕可以營生,近因茶價低賤,科派微重,張應兆等即以前情赴口憲轅賣控,奉紮下府,遵即移案,證逐一查訊條款内口土弁,字識等折收。

貢茶,系奉思茅廳谕該首目,以二水充抵頭水茶,本年剖銀叁百兩,系買補頭水茶,嗣後二水行禁革,易武私設刑具,訊系管押罪人,但不得妄拿無辜,其抽收地租,仍照舊例,易武一案,上納土署銀貳錢,以作土官辦公養膳,一錢存寨内辦公,如該土弁赴江、赴思夫馬照舊應辦、仍邦供頓銀叁拾兩,白曼秀至曼乃各寨,仍照舊上納土署銀三錢,赴江、赴思夫馬供頓使費,以及吃茶肆擔,各寨揉茶銀拾兩,祭毫豬肆口,水火夫一名,永行禁革,易武土弁,因公出入夫,“不得過二十名,馬不得過十匹,該土弁無事不得出寨,及黑夜行走,遇有公件許用火把夫二名,馬一匹,如遇江上派欽,仍照通山分剖,由思由江回署,各首目拴線,隻許用雞酒,镯聽其民,使不得苛索,酒課(每年每個瓶子)上納三分,不許任意派收,又加派茶價銀伍兩減免,不得派收,該土弁有事需銀借貸,聽其民便,不許逼借,至通山應辦江千銀三百三拾三兩三錢三分零,差腳尾巴銀三拾三兩三錢三分零,照舊辦理,責成各寨客會收發通山站所聽其民自裁,又李洲、李增弟兄三十七兩,訊系李洲畏煙瘴央王從五等催人抵李洲赴江工銀,黃金熔銀貳拾兩,錢肆千文,訊系因張占甲闆扯張義成銀肆拾兩,訊系因使大等子,又賈小四詐車上驷銀拾兩,訊系因張應兆父子住宿車上驷家,車上驷畏罪給賈小四之項均已罰人口廟内,修廟修路,并将土差賈小四責懲,俱巴遵斷具結存案,諸免置議緣奉。

批饬理合,将訊斷緣由具文詳請憲台府賜查核批示銷案,實爲公便等情奉。

批查此案,既經該署府提集原被人訊斷明确,兩造俱已允服,如祥準其銷案,叩即查照,并移思茅廳知照,此繳等因奉此,當經移知前廳饬遵辦理在案,茲奉批前因合再緣看,移知爲此,合關貴廳查照迅即紮饬該土弁遵辦,毋得玩違,該民人等,亦毋得借詞藐玩,均于查究切切須至關者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移思至十二月十七日,紮饬易武内雲該土弁勿得再行違斷監派并遵斷緣由先行據實禀覆核奪,奈王從王,陳繼紹硬不代禀,恐日久仍蹈前轍因立碑爲記。

道光十八年在戊戌孟冬月望十日張應兆同合寨立。

這塊茶案碑告訴人們,易武崛起之後,有關茶事的争端不少。好在這些争端并沒有阻礙易武集鎮的興旺和茶業的發展。此碑現仍立存于現茶文化博物館原址。

馬道子石洞(白雲洞)

馬道子,就是現在的易武街末段到接近部隊營地的這段路,據當地人講是從前的馬幫老闆賽馬的地方。各地進出的馬幫來到易武都要休整一下,以養精銳、備足糧草、裝好茶葉再行上路。在該路上賽馬成了他們的一項娛樂活動,每天下午在太陽快落山時開始,所有的馬隊聚在這裏,很是壯觀,同時也成了易武人看熱鬧的地方,時間長了人們也就習慣地稱之爲“馬道子”了。

貢茶之地:<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古鎮,見證曆史遺存

圖爲:馬道子石洞

現稱爲“白雲洞”也便是位于易武鄉駐軍北側的丘崗地上,距易武街1公裏,40米長的石灰岩穿的幹洞。其前後兩個洞口均呈三角形,灰岩岩層一壁直立,一壁傾斜。前洞口小,高2.6米,寬2.5米;後洞口大,高6.8米,寬4.3米,頂高10米。西側另有一長17.3米,寬2.5米,高2米的洞腔與後洞腔平行。二者之間前後有兩個門洞使其溝通。洞腔内有一些較粗大的鍾乳石,地面是平整土層。在後洞上有摩崖刻字畫“天涯”、浙江全仁和許台身題壁詩、黎壽昌題壁詩、中法定界記載述文等。1948年6月30日易武人民武裝暴動的密會在這裏舉行,暴動決策在這裏形成。洞外周圍植被是熱帶常綠林遭破壞後發育起來的次生林。山下有一湧泉從山中流出,稱龍潭水,泉水常年清澈見底,雨季水不漲,幹季水不幹。

石洞壁詩

刻于易武馬道子石洞壁詩。1892年,法國人以勘界爲由,向清政府提出領土要求,清政府派當朝官員黎肇元(号壽昌)、許台身到易武談判。1893年,中、法在易武和法屬領地(老撾)重新勘界,法方要求将易武倚邦東面的勐烏、烏德等地劃歸法屬版圖。由于清政府态度軟弱,在法方的威脅、利誘之下,勘界形成了對中國不利的結果:簽訂了《中法續議界務條約》,大片茶園被法國殖民者掠奪。事後易武各界人士奮起保土護界,并紛紛上書朝廷,聯名控告黎肇元等。他們承受不了這不白之冤,難于向憤怒的易武民衆解釋,滿腔愛國熱血隻有凝結成詩句刻在洞中石壁之上,字字蒼勁有力,至今清晰可辨。1934年,鎮越縣長趙思治就任後,遊覽此洞,觸景生情,作詞多首,并督工修補石洞,将所題詩詞镌刻于石洞兩壁。

浪淘沙二(前題)

許台身

奉使出岩邊,

謀慮多艱。

才疏朝夕愧無聞。

最感重洋來外侮,

民事堪憐。

世事莫争妍,

滄海常遷。

天留奇洞在人間。

補種桃花三百樹,

貢茶之地:<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古鎮,見證曆史遺存

石洞題壁

趙思治

餘以國難嚴重,邊防緊張,乃積極訓練壯丁,布置防空,蓋二月于茲矣。丁醜重九後二日,率隊辟操場,适有以石硐相告者,于是各執利器,準備探險,伐木朵草,遂得小孔,擁火以入,匍匐高下,不可盡窮。入之愈深,水湍愈深,循約數十武,攀岩越梯,得一廣穴,探之幻如,涉之奧妙,窺之黟如,仰之突如,愈進愈奇,愈出愈妙,或如遊龍,或如舞鳳,或如睡獅,或如撲虎。其或玉柱撐天,其或金鍾匝地,時而長橋卧波,時而虹霓煥彩。玲珑可目,宏敞可居,廣夏可喻,桃源可拟,異哉斯境,豈山川有緣,壯遊者,高呼答應與!抑城池天造,勉移者,俯仁濟衆與?廣廈離宮,吾民其有遊樂乎。勉占數絕,聊以志懷,不問成句否也:

舉國烽煙戎馬恩,邊防重寄難英雄,

借問桃源何處是,漁人遙指山罅中。

攜來團隊尋迷路,腰帶刀槍各不同,

深入虎穴無限意,欲盡水源西複東。

坳奧幽敞仰蒼穹,嶙峋峭峻貫長虹,

和亦無能成廣廈,暫作斯民避難宮。

造物有意藏蛟龍,天然妙景白雲封,

萬方多難覓山城,一朝宣露爲誰通。

憂國憂民淚幾重,勉作登高嘯秋風,

勒馬易武嶺上望,群山低首拜英雄。

這一首首沾着愛國志士血淚,悲痛欲絕發自心底肺腑的感言,不僅表達了他們對清政府那萬般無奈的屈辱之憤,更爲我們今天的後人認識易武的愛國史書寫了一段難能可貴的曆史文化遺産。做爲今天易武人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

古驿道遺存

古老而又神秘的古驿道,在曆史上總結爲三條大道、三種文化:一是官馬大道,即瑞貢進京,我将此稱爲皇權文化;二是滇藏大道,即滇藏茶馬古道,我将此稱爲民族文化;三是東南亞大道,我将此稱爲佛國文化。是雲南人用茶葉連接世界的紐帶,是茶文化的國際走廊,是一條易武茶山人民戰勝艱難險阻,标記偉大民族精神的大道,是一條長長的民族團結和中外友誼的金橋。在易武鄉境内,我所到過的現今仍保存完好的古茶驿道有:

易武古鎮内繞鎮及穿街而過的古道約1000多米;

大柒樹至漫撒村寨約3000米;

麽連至曼秀約500米;

落水洞至麻黑方向:王家田(石窩埔)~小寨坡頭約300米;

曼落寨邊約150米;

麻黑麻黑大廟100米;

麻黑至打狗箐100米;

貢茶之地:<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古鎮,見證曆史遺存

這一條條原本較寬的青石闆古道,大多變得窄小得隻可一人單行,據說許多石闆早已被寨子裏的老百姓搬走了。這些古道幾乎都是穿村繞寨而過的,還有很多我沒走過的古道,它們也許被山泥和荒草深埋着,也許殘斷不堪,也許路經途改無人蹤迹……這些謎,就如同那些深山荒草叢中撥開才現的古石基、古碑、古墓、殘垣斷壁,留給後人許多問号。本文節選曾麗雲《易武—古茶第一鎮》一書。

閱讀全文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

相關閱讀

热门标签

©2023 知樂茶業(香港)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香港九龍太子基隆街33號 電話:+852-2374 6188
WhatsApp:+852-92356000
深圳羅湖建設路1046號4樓025A
電話:136128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