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 新會陳皮的歷史
陳皮的歷史
相傳新會種柑取皮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元大德南海志》是元代記載廣東州府(包括新會)的地方誌,卷七《物產》記載有“柑子”條,但未見“陳皮”或“柑皮”的描述,可知新會陳皮當時名氣不響,更未成規模。至明清兩代,得益於葵業帶動,陳皮業聲譽鵲起。新會商人利用運銷葵製品之便,將陳皮大批銷往外省,令新會陳皮與新會葵扇名聲遠播、並稱“二絕”。
歷史上,江南各地都產柑橘皮,有些還曾作為“土貢”,但新會陳皮因藥用、保健效果突出,名聲得以後來居上。中藥“二陳湯"方劑源于宋代官修的《和劑局方》,清代大醫葉桂(字天士,1667─1746)開此方時特別指明用新會皮。清光緒末年,新會從事陳皮業的商號已多達70餘家。民國時,會城岡城茶樓是葵業、陳皮業的經紀商們每天品茶論商的地方。會城歌謠“嫁娶喜宴敘賓亭, 買賣交易到岡城”正是這一場景的真實再現。
陳皮供銷兩旺帶動了新會農民大量種柑致富,又從中延伸出陳皮加工、倉儲等行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隨著陳皮銷量日增,經營陳皮在新會風氣漸盛,終成一大地方特色行業。據前輩憶述,會城有商鋪賣過一百銀元一碗的“百年陳皮茶”,雖不乏商業噱頭的成份(茶中有一枚金戒指),但足見當時對陳皮產品的推崇。1982年,當時的國營新會糖酒廠首創“新會陳皮酒”並獨家銷售,作為省級優秀新產品風行一時。以新會陳皮製作的食品更是琳琅滿目,著名的有新會陳皮白粥、陳皮鴨、陳皮冬瓜盅、陳皮綠豆沙、陳皮糕點、陳皮梅、陳皮薑、新會九制陳皮,以及陳皮果醬系列等,甚至有商家推出滿席都加入新會陳皮的“陳皮宴”。除此之外,新會陳皮作為饋贈親友禮品及旅遊休閒食品也頗受消費者青睞。
新會陳皮的生產銷售曾一度衰落,1996年柑桔橙總面積僅六七百畝,跌至最低谷。近年來,在專業人士的扶持下,這一行業又重新煥發了生機。目前,種柑面積已達5000多畝,生產或銷售陳皮的企業和商戶上百家,專營店10多家。2002年12月,經新會區農業局和工商聯(總商會)扶持,果農自發成立了新會柑(陳皮)行業協會,致力於新會陳皮的生產、銷售、宣傳、科研和保護。在協會的影響下,一些“自殺”式的盲目經營行為受到嚴厲譴責和制裁,低價購入廣西柑等外地柑冒充新會柑、以紅茶染色假冒老陳皮等嚴重敗壞新會陳皮名聲的行徑已得到初步遏制。
2006年10月,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並公告新會柑和新會陳皮這兩個產品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08年10月,廣東省品質技術監督局又審定通過了《地理標誌產品新會柑》和《地理標誌產品新會陳皮》兩個地方標準,將新會陳皮置於法規保護之下。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新會陳皮定能恢復壯大,重振聲威,再塑輝煌!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