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類的差異和春夏秋冬四季茶的特點
茶,乃國人開門七件事之一,但凡有中國人的地方便有茶。它是炎黃子孫不可替代的古老飲品;它與柴米油鹽醬醋同日而道,但蘊藏的歷史及文化不可等量齊觀;它不僅得到皇室貴胄垂青,被古往今來的文人雅士謳歌,被道家佛家融入了他們的文化,且是巿井細民的生活必需品。時下,有關茶的“雞湯文章”時有所見,但關於茶的根蒂卻鮮為人知。
中國茶葉歷史淵源而深厚,是世界茶葉的故鄉,可追溯至炎黃時候的上古時代。據唐代茶聖陸羽《茶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西元前52年的西漢時期,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種植茶葉的歷史。幾年前,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小灣鎮錦繡村香竹箐發現一棵樹齡為3200多年的古茶樹,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且最古老的茶樹,人們稱其為“錦繡茶祖”。
茶,從葉形上分為大葉種、中葉種及小葉種茶。雲南茶大多為大葉種茶,如普洱茶、古樹茶及滇紅茶便是獨特的大葉種茶製作;中小葉種分佈于長江南北及福建等地,諸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安徽祁門紅茶及福建正山小種紅茶等不一而足。
茶葉品種繁多,瑕瑜互見,可謂五花八門,不勝枚舉。但可根據茶葉的製作方法及茶多酚氧化(發酵)程度用六種不同的色彩來分門別類: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及黑茶。
綠茶屬不發酵茶,葉綠湯清,清香而鮮爽,諸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紅茶屬全發酵茶,葉紅湯紅,色豔而香高,味濃郁甘醇,著名的紅茶有安徽祁門紅茶、雲南滇紅、福建閩紅如金駿眉等;青茶屬半發酵茶,其外形青褐,故名青茶,也叫烏龍茶,湯味清香醇厚,如武夷岩茶之大紅袍、安溪鐵觀音、臺灣烏龍茶等;白茶屬輕微發酵茶,色白隱綠,湯色黃白,味鮮而醇,清香而甘美,其名茶有福建的福鼎、政和縣等的白毫銀針;黃茶屬輕發酵茶,且又分為黃芽茶、黃小葉、黃大茶三類,葉黃湯黃,金黃至明亮,味甘香而醇爽,名茶有湖南君山銀針、北港毛尖、莫幹黃牙及四川蒙頂黃牙和安徽霍山黃芽等不勝枚舉;黑茶屬全發酵茶,又作後發酵茶,外觀粗大而黑褐,其味陳香而醇厚,名茶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磚茶、四川邊茶及雲南普洱茶。前幾年,曾有諸多茶葉專家及學者提出把普洱茶另作一類茶,但頗有爭議。筆者認為普洱茶還是應屬於黑茶類,因普洱茶外形、湯色及製作發酵,均屬於黑茶類,這點毋庸置疑。時下雖把普洱茶炒至茶界之翹楚,但它總逾距不過黑茶範疇,無迥乎不同之處。
茶從六色劃分之外還有其他另類茶,諸如花茶。花茶又名香片,加茉莉花為茉莉花茶,加菊花為菊花茶,加桂花為桂花茶,還有薔薇、蕙蘭、梔子、梅花等皆可入茶。諸多少數民族甚至添加紅糖、生薑、芝麻、核桃、酥油、白酒之類,但均屬六種茶之一的延伸,仍在“五服”之內。加了不同元素的茶有奇效的治病偏方,此屬中藥範疇,多言便偏離主題。
一篇文章讀懂六大茶類的差異和春夏秋冬四季茶的特點
一年有四季之分,茶有四季可采:春茶,夏茶,秋茶,冬茶。茶區從北向南溫差較大,南方四季不大分明,故而採茶節令有所迥異。
春茶意為春天所采之茶。節氣上從清明至小滿採摘的為春茶,時間大至為5月底以前。且以清明前釆摘為佳,俗稱“明前茶”。陸羽《茶經》有雲:“凡釆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文中所記述的時段應為農曆,且為春茶採摘時間。春天是萬物復蘇、百花盛開的季節,茶樹經過冬天的休生養息蟄伏後,被和煦的春風及綿綿春雨愛撫、滋潤,枝葉蔭翳,茶芽肥碩而豐腴,色澤青翠且成墨綠。故此,春茶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滋味鮮爽,香氣強烈。
夏茶顧名思義為夏天所采之茶,在小滿至小暑即6月初至7月上旬釆摘製作的茶。夏茶俗稱“雨水茶”。由於夏天氣候炎熱,溫度較高且日光強烈,加之雨量充沛,致使茶樹新梢迅速生長,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因此製作的茶味苦而澀。
秋茶為7月中旬以後採摘加工製作的。7月下旬已入初秋,由於秋末雨水甚少,葉片隨之枯老,加之歷經春夏採摘,茶葉裡的營養成分已顯貧乏。在雲南的滇西南有一種叫“穀花茶”的秋茶頗有韻味。那時節,秋天的田野裡穀花飄香,或許是茶葉裡吸納了谷花的清香,故此,沖泡的茶湯裡飄蕩著一絲絲淡淡的穀花香。此茶堪稱茶中一絕,甚是難求。
冬茶,對於長江南北茶區的茶農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品種,對於眾多的茶客也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冬茶分為秋芽冬采和冬芽冬采,冬芽冬采品質為上。冬茶也叫冬片,20個世紀30年代末,雲南滇紅創始人馮紹裘先生初至滇西鳳慶時為秋末冬初,在他的《滇紅史略》裡對鳳慶冬茶這般記述:“沿長江南北一帶地區不產冬茶,而雲南迤西順甯(鳳慶)初冬尚能生產這樣的高級紅、綠茶葉,誠屬可貴。”(下轉第55頁)(上接第53頁)冬茶由於產量甚少,價格也較為高昂。然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冬茶的採摘是一種逆天行事、有悖於植物的調養生息,有點兒秋行春令,應該不足為訓。
四季茶各有千秋,難分軒輊、瑕瑜互見。當然,春茶應略高一籌。從茶葉的色、香、形及開湯後來分辨四季茶之不同特點。
春茶,綠茶色澤綠潤,紅茶色澤烏潤,葉形肥壯重實,條索緊結,且有較多白毫,香氣馥鬱;開湯後杯中葉下沉快,葉底柔軟厚實,芽兒較多,其香氣濃烈持久,湯色綠中顯黃,味醇;而紅茶湯色鮮豔並顯現金圈。
夏茶,綠茶色澤灰暗,紅茶色澤紅潤,葉輕且寬,條索鬆散;開湯後葉面下沉較慢,夾葉較多,香氣稍底,湯色青綠,味澀;紅茶味強欠爽,湯色紅暗,葉底紅亮。
秋茶,綠茶色澤黃綠相間;紅茶色澤暗紅,葉片大小不均且輕薄瘦小,香氣較為平和;開湯後香氣不高,茶味略有平淡,葉面大小不一,夾葉眾多。
冬茶與秋茶大同小異,不用贅述。
一篇文章讀懂六大茶類的差異和春夏秋冬四季茶的特點
茶於人之益處不勝枚舉,此種益處毋庸置疑。陸羽《茶經》有雲:“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千年茶聖把茶與醍醐、甘露比肩齊身。醍醐這裡是美酒之意。“要解口渴,就喝湯水,要排憂解悶,就喝酒;要清醒頭腦,就喝茶。”此乃茶聖之至理名言也!
茶亦為國人的傳統待客之道,無論生張熟魏,踵門造訪者,皆要肅客入座,清茶一杯;老友相聚,剪燭西窗,班荊道故更是少不了的。酒肉朋友會讓人頹廢、沉淪,君子之交清香如茶,則令人低回。
國人飲茶,時常香茗一盞,細呷細品,細品慢飲。有好茶必有好水:泡茶的水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水溫為80至90度攝氏度為宜;壺為紫砂,以江蘇紫砂為佳。茶文化與道家佛家文化自古融為一體,達到了天人合一,並衍生了茶道:首先禮佛,爾後調息、煮水、候湯、燙壺、嘗茶、投茶、沖水、洗茶、泡茶、分茶、敬茶、聞香、觀色、品茶,待一系列茶道程式完結後,芳香四溢的茶沐浴了你的耳,你的鼻,你的喉,你的五臟六腑及你的靈魂。如此這般,你將要感恩,感恩茶給予你的清新及心曠神怡的愉悅。爾後,你還將做最後一道程式:謝茶。
中國的茶道不僅在於止渴,更在於鑒賞色、香、味,體會苦、甜、醇,領悟其淡、雅、和,最終人、茶、壺終為一體。茶為六類,均可投己所好。這或許是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當然,博大不僅在於此,蘊含在那些瓜棚豆架之下,街頭巷尾就茶閒聊者,那些牛飲解渴者,那些田間地頭耕作者,那些整日埋頭苦幹的辦公者,無不以茶為伴,以茶為樂。記起趙朴初先生有茶之五言絕句:“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茶吃完了,幹嘛呢?
洗壺去。(作者:張呂,系雲南省財政廳教育科技文化處處長,本文原載2017年《社會主義論壇》第6期“視點·讀書·美篇”